巡回审判小舞台,追求为民大精彩

2014-05-27 16:15
来源: 谷城法院
    浏览: 2017

   

“我活了大半辈子了,从未见过开庭现场,总觉得官司肯定特别难打,真没想到今天还能在我家附近亲眼看到,法官的服务真是贴心啊。以后真要是上法院、找法官,心里就不会有顾虑了”。日前,冷集镇上集村村民75岁的刘大娘在旁听了一起机动车肇事纠纷案件后发出感叹。

这是谷城县人民法院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延伸审判服务职能,积极开展便民巡回审判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打官司难” 成为困扰偏远乡村群众的老大难问题,要是再赶上农忙时节,忙于农活更是难以按时出庭诉讼。对此,谷城法院不断延伸审判服务职能,积极推行巡回审理案件制度,变“被动接诉”为“主动下审”,变“坐堂办案”为“带案下乡”,将审判服务送到百姓身旁,把法庭“开”到群众家门口,将立案审查调解程序前移,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司法服务。

“车载法庭”奔波百里只为解开群众“心结”

5月7日上午,谷城县人民法院的巡回审判车驶入冷集镇上集村村委会院内,该院冷集人民法庭法官现场开庭审理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

案件的原被告均因交通事故造成身体伤残、行走不便,为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切实方便群众诉讼,冷集法庭决定使用巡回审判车到被告所在的社区开庭审理。到达现场后,法官们一边迅速布置庭审场地,一边对诉讼当事人双方进行诉前调解。

上午9时,法官敲响击法槌,庭审正式开始。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当事人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陈述了自己诉辩理由,通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程序,案件的基本事实已经查明,法官当庭进行调解,原、被告双方通过充分协商沟通,达成了调解协议,并当场付清全款。整个庭审从开庭到结案不到一个小时。

在谷城法院,各业务庭根据审判工作的需要进行上门服务,一辆车就是一个合议庭,车子开到哪里,案子就审到哪里,法律服务就送到哪里。巡回审判车醒目的外观和规范的审判队伍经常吸引当地群众前来旁听,让曾经不知去哪里打官司、怕打官司的老百姓对法院有了新的认识,法院把过去“高高在上”的姿态转变成贴近民生的服务,“现场立案、进村开庭、入户调解、现场执行”,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承诺,让矛盾纠纷真正化解于农家屋檐下,真正做到“接地气、连民心”。

“流动法庭” 服务上门只为温暖百姓的心

   “感谢法官们为了我们邻里和睦,亲自下来帮我们化解矛盾,让我们友情再续,以后我们一定好好相处,互相帮助”。赵湾乡方家坪村村民赵某在庭审结束后,惭愧地说。  

原告谢某年逾八旬,其住房与被告赵某旧房共用一砖墙,但被告未经协商,擅自改建旧房,并故意将其侧屋檐伸出履盖在原告住房之上超出60厘米,致使原告的住房倒塌后无法改建。老人遂诉至法院,请求判决拆除被告的侧屋檐,以确保自己旧房改建的顺利进行。    

谷城法院盛康法庭受理此案后,得知老人年迈,行动不便,主审法官决定带案进村现场开庭。审理案件当天,闻讯的乡亲们都赶来旁听,并在休庭期间纷纷发表意见,帮助劝解,经过法官和村干部的共同调解,赵某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最终,原、被告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老人对法庭的做法非常满意。  

与传统庭式模式相比,人民法院流动法庭设立在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将调解阵地推进到农村第一线,变“坐堂问诊”为“巡医治病”,变等人上门为上门服务,把调解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把政策法规讲到百姓心坎上,也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全程参与调解过程的人民陪审员刘世平说,判决案件有的很难执行到位,现在通过流动法庭的主动调解,促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可以促进案件的自动履行,也能更好地达成审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便民联系卡”贴心服务只为满足群众需求

    “没想到便民联系卡竟然这么有用,我大半年的血汗钱被包工头扣下了,现在家里着急用钱,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法官拨了一个电话,法院当天就给我立案了,看来我的钱一定会在法官的帮助下要回来的。”石花镇黄营村村民张某在立案后激动地说。  

以法律服务贴近百姓,关键是要了解群众需求。为更好服务群众,方便群众诉讼,切实实现群众与法官无障碍沟通,谷城法院的法官们还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将贴心的服务尽可能地延伸到辖区内的各个村镇社区,他们统一制作了印有法官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办公地址、诉讼小常识的“便民联系卡”,在每个乡镇上、每个社区、村委会的公示栏中张贴,有难必帮,竭尽全力让群众“少跑一趟腿、少误一天工、少花一分钱”。    

立足矛盾化解,谷城法院还与司法部门合作推出了“一站式”服务。挑选部分乡镇作为试点,在派出法庭内设置司法调解中心,多方协同,合力化解社会矛盾,起到了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有力地促进基层和谐稳定,同时减轻群众讼累、缩短诉讼周期的双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