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名称里带了个“官”,但却不是官,拨开了头衔,生活中的他们跟我们都一样,有父母起的名字,过着一日三餐的生活,经历着人生的波折考验。工作中,他们不遗余力调解、千方百计维权,却只为查清案件事实,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不遗余力调解,做一个“和事佬”
初冬的谷城,丝丝寒意钻进衣领,我不自觉缩紧了脖子。“谢谢刘庭长,我们的案子虽然办结了那么久,要不是疫情影响我老早就想来给你送这个锦旗了!”声声谢意传进我的耳中,出于好奇,我寻着声音走去...
“不用这么客气,身为法官的职责就是保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你们现在双方关系还好吧?”只见民一庭庭长刘俊彦握着当事人余某的手亲切地问到。
原来,一年前,因资金周转所需,关某向余某借款八万元,后经协商,双方签订分期给付协议。协议签订后,关某分三期总计偿还36000元,下余借款未还清。多次催要无果,余某将关某诉至谷城法院。
考虑到双方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刘俊彦还是想查清楚个中缘由。一次次电话沟通、一回回上门调查、一场场耐心调解,得知关某迟迟不予支付下余欠款也是受多种因素影响,暂时确实无力偿还,刘俊彦建议余某做出让步,给关某三个月的缓冲期。最终,双方再次签订分期给付协议,现已全部履行到位。如今,关某、余某仍然还是亲密的朋友。
千方百计维权,当一个“贴心人”
结束了周四夜学,刘俊彦步履匆匆赶回了家。接到庭里法官助理打的电话,告知她明天的庭审安排。挂了电话,她看到有条未读短信。“刘庭长晚上好,加个微信吧,想发个红包给你,表示谢意...我是农村人,不会花言巧语,但我会感恩...啥时候这恩我都谢”。
刘俊彦清晰地记得,十一月初她刚见刘某某的时候,因为膝关节受过伤,他走路的姿势明显跟别人不一样。经过沟通了解到,今年5月,张某、某液化气站雇请刘某某在液化气站开展修建水池工程支模工作。后来,刘某某在拉灰浆车过6米跳板时,跳板剧烈抖动致其右膝受伤。经诊治,花费医疗费2万余元,且出院后需每月复查。除垫付医药费以外,对于刘某某的其他损失,张某、某液化气站相互推诿、拒绝赔付。刘某某心灰意冷,将二被告诉至法院。
刘俊彦多次找到涉事液化气站及相关负责人,对方表示并不认识刘某某,更不愿承担赔偿责任,案件一度陷入僵局。
通过走访站点务工人员、就诊医院,摸清情况后,她再次把相关证据拿给对方看。面对这些证据,他们承认了雇佣刘某某务工致伤这件事。
“我们做事做人都凭着个良心,现在老百姓挣点钱多不容易。人家刘某某任劳任怨,起早贪黑给你们站点干活,你们作为用工方应该做好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说理,对方松了口,表示愿意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在刘俊彦的组织下,双方签订一次性给付协议并当场履行。
从见面不识到当场赔付,转变的不仅仅是态度,还是对法官的认可,对法律的敬畏。
人们常常要寻求一份正义,那么何为正义、何谓公平?我想余某那面“秉公执法、护法为民”的锦旗、刘某某的致谢短信,就是当事人对“公平正义”的真实感受,也是司法为民的最好答卷。